来自 '玄门' 分享!
您目前浏览的是网页
请打开 '玄门APP' 查看

打开玄门应用看精彩内容

玄门社区下载
Right Arrow Image
  • Right Arrow Image


  • 禹王碑的传说故事

    【切换字体:         默认             】

    禹王碑是我国最古老的名刻,为大禹治水功德碑。在文物掩护界,禹王碑与黄帝陵、炎帝陵同为中华三大瑰宝。禹王碑(按照史料记载)是中国最古老的名刻,碑上刻有奇特的古篆文,字分9行,共77字。碑高1.7米,宽1.4米。字形如蝌蚪,既差别于甲骨钟鼎,也差别于籀文蝌蚪,苍古难辨。

    禹王碑的传说故事

    传说故事

    在衡阳市岣嵝峰山顶石壁上,镌立着一块高1.84米、宽1.40米的大石碑。碑上雕刻着77个宇。字体奇古,有如龙蛇行走,恰似蝌蚪拳身。传说这是为纪念大禹在南岳岣嵝峰治水的禹王碑。相传,大禹来南方治水,以岣嵝峰为营地,带领衡阳先民,斩恶龙、斗洪水,终于将洪水治好。衡阳先民兴高采烈,感激万分,纷纷要求在南岳衡山之岣嵝峰顶上,立碑为大禹治水记功。大禹十分谦虚,不愿承诺,但衡阳先民执意要立,不然就不放他回北方。大禹只得承诺,却提出了条件:碑文要刻得奇古,如天文一样平常,黎民不能相识。于是,衡阳先民派来最好的石匠,将大禹提供的77个字样,悉数雕刻在南岳衡山之岣嵝峰山顶的石壁上。

    过了几百年之后,有天清晨,一位云游四海的老道士路经南岳衡山七十二峰之岣嵝峰头,他在石壁下好奇地停下脚步,面对着碑文,一个字一个字地考证辨认起来。从清晨一向到薄暮,认出了76个字。老道士愉快不已,正要考证辨认最后一个字,突然他感到脚下冰冷,彷佛被水浸了一样平常。他低头一看,只见本身正站在水中;他再回身一望,洪水就要齐天了。他吓得面无人色,一下把所有考证辨认的碑文全忘掉了。此时,就见那洪水也随着他的忘掉,一会儿全退了。老道士望着退去的洪水,想着那刚才的景象,心凉胆颤。他想,这肯定是天书,黎民不得相认。于是,下山告示全城:禹王碑文是天书,黎民不得相认,不然洪水淹天!

    传说是美好而又离奇的,然而传说毕竟是传说,它并没有摇动文人学士考释碑文的信念,多少人为其花费了毕生的心血。原碑石于1212年(南宋嘉定五年)最早发现于南岳衡山岣嵝峰,后来才摩刻于岳麓山头,故又称岣嵝碑。明代杨慎、沈镒、杨时桥、郎瑛,清代杜壹,现代童文杰、曹锦炎、刘志一等人先后作“岣嵝碑释文”。

    很多考释者都没有突破“大禹治水”的框框,而一些学者则认为“禹碑”并非禹碑。如曹锦炎认为岣嵝碑是战国时代越国太子朱句代表他的父亲越王不寿上南岳衡山祭山的颂词。而刘志一则认为岣嵝碑为公元前611年(楚庄王三年)所立,内容是赞颂楚庄王灭衡湘国的历史过程与功勋。千古奇碑至今说法不一。





  • 作者:【历史爱好】  来源:【互联网】  (刷新)      

      本应用是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应用观点,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
    请点击这里 举报







    查看相关内容

    禹王碑的传说故事

    禹王碑是我国最古老的名刻,为大禹治水功德碑。在文物掩护界,禹王碑与黄帝陵、炎帝陵同为中华三大瑰宝。禹王碑(按照史料记载)是中国最古老的名刻,碑上刻有奇特的古篆文,字分9行,共77字。碑高1.7米,宽1.4米。字形如蝌蚪,既差别于甲骨钟鼎,也差别于籀文蝌蚪,苍古难辨。

    禹王碑的传说故事

    传说故事

    在衡阳市岣嵝峰山顶石壁上,镌立着一块高1.84米、宽1.40米的大石碑。碑上雕刻着77个宇。字体奇古,有如龙蛇行走,恰似蝌蚪拳身。传说这是为纪念大禹在南岳岣嵝峰治水的禹王碑。相传,大禹来南方治水,以岣嵝峰为营地,带领衡阳先民,斩恶龙、斗洪水,终于将洪水治好。衡阳先民兴高采烈,感激万分,纷纷要求在南岳衡山之岣嵝峰顶上,立碑为大禹治水记功。大禹十分谦虚,不愿承诺,但衡阳先民执意要立,不然就不放他回北方。大禹只得承诺,却提出了条件:碑文要刻得奇古,如天文一样平常,黎民不能相识。于是,衡阳先民派来最好的石匠,将大禹提供的77个字样,悉数雕刻在南岳衡山之岣嵝峰山顶的石壁上。

    过了几百年之后,有天清晨,一位云游四海的老道士路经南岳衡山七十二峰之岣嵝峰头,他在石壁下好奇地停下脚步,面对着碑文,一个字一个字地考证辨认起来。从清晨一向到薄暮,认出了76个字。老道士愉快不已,正要考证辨认最后一个字,突然他感到脚下冰冷,彷佛被水浸了一样平常。他低头一看,只见本身正站在水中;他再回身一望,洪水就要齐天了。他吓得面无人色,一下把所有考证辨认的碑文全忘掉了。此时,就见那洪水也随着他的忘掉,一会儿全退了。老道士望着退去的洪水,想着那刚才的景象,心凉胆颤。他想,这肯定是天书,黎民不得相认。于是,下山告示全城:禹王碑文是天书,黎民不得相认,不然洪水淹天!

    传说是美好而又离奇的,然而传说毕竟是传说,它并没有摇动文人学士考释碑文的信念,多少人为其花费了毕生的心血。原碑石于1212年(南宋嘉定五年)最早发现于南岳衡山岣嵝峰,后来才摩刻于岳麓山头,故又称岣嵝碑。明代杨慎、沈镒、杨时桥、郎瑛,清代杜壹,现代童文杰、曹锦炎、刘志一等人先后作“岣嵝碑释文”。

    很多考释者都没有突破“大禹治水”的框框,而一些学者则认为“禹碑”并非禹碑。如曹锦炎认为岣嵝碑是战国时代越国太子朱句代表他的父亲越王不寿上南岳衡山祭山的颂词。而刘志一则认为岣嵝碑为公元前611年(楚庄王三年)所立,内容是赞颂楚庄王灭衡湘国的历史过程与功勋。千古奇碑至今说法不一。


  • 作者:【历史爱好】  来源:【互联网】      

      本应用是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应用观点,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
    请点击这里 举报







  •  玄门APP2024年最新官方版
    玄门APP2024年最新官方版
    玄门APP2024年最新官方版
  • 我的 频道 工具 古籍 首页